×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最后的反击

第七十一章:“孤傲的特种兵”(十一)

2049年11月22日15时12分,“孤傲的特种兵”小组报告说:地面侦察雷达发现,在敌机甲战士群后方,又发现一队移动目标,性质不明。距离大约20公里(实际距离东临岭35公里)。15时15分,通过炮队镜进一步查明,该敌系正在接近9号地域的德军宪兵部队。随即,白正帆首次呼叫了炮火支援,力求将此敌阻滞在“开阔地”,而不能让其占领9号地域。

在接到白正帆的报告后,师长杨矛毫不迟疑地发出“开炮”的命令。由于军、师、旅战场数据共享,机步第187师的3个炮群在开炮命令下达后,几步衔接着师长的命令同步开火。

但大批敌机的来袭,并不令炮兵群的情况有所乐观。云起衣观察发现,远方的敌机影子越来越大,随即一大批黑点占据整个屏幕。他沉着地报告道:“松山3号,敌机发射了导弹”。正在一旁观察的甘肃籍老班长抽空看了一眼他的表情后,微笑了一下,露出些许满意的神情,似乎他终于看到这个大男孩有了男子汉的那股劲了。

“松山3号收到。”汪勇操起话筒回答说。这边说完,那边随即对着大屏幕中的李向龙报告说:“603,发现敌大批导弹来袭。”屏幕中的李向龙的头像点点头说:“看到了!”

其实,对于敌机近距离的空中支援,李向龙早就使用了他的办法。

5分钟前,松山要塞第1炮兵连连长李力立下令:“全体注意,特种干扰弹4发,近炸引信,急速射——”。顿时,4门540毫米的要塞炮突然变换射角,几乎垂直向上打出4发炮弹。

负责监控师炮兵射击效果的作训科谢科长忽然看到,那4发粗大的要塞炮弹就像打礼花弹那样,以一个相同角度的漂亮的高抛射弹道,直直地钻入云霄,然后,当它们刚一出还在下着雪的云层的瞬间,全部爆炸,顿时,绚丽的光芒真的就像燃放礼花般的耀眼。咦,难道在放礼花么?他这样想。

接着,又是4发粗大的要塞炮弹升起,还是以相同的抛射角度。不对,是以稍低的射角抛射,只不过,4枚炮弹还不到云层就爆炸了。绚丽的光芒再度照耀,还不等他感叹礼炮的绚烂,他又看到,又是4发要塞炮弹在更低的射角和更低的高度爆炸。这让谢科长大惑不解。怎么,搞什么名堂?

不由他多想,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刹那间,正在穿过这12枚炮弹爆炸光芒的几架敌机就像喝醉酒一样,歪歪扭扭地飞了一段距离,然后喷尾管忽然爆发出浓浓的黑烟,个个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就那么开始坠落了。

随即他接到“云起衣侦察小组”给“松山3号”的报告说:“临空的敌机开始逃离要塞上空。已发现有7架敌机坠毁。

天!这是什么炮弹?这般厉害!

“这就是特种干扰弹!”李向龙这样回答。不过,他回答的是戴久天军长的询问。

“这是CTO公司(“楚渔尖端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新开发的碳丝反空袭特种干扰弹,主要用于陆军的野战和要地防空。这每一枚540毫米要塞炮弹重达800公斤,弹丸重达200公斤,爆炸后可产生180公斤的碳丝纤维,飞散到四野,就可阻滞敌机的近距离空中支援。现在发射的12枚这样的特种干扰弹,就可以保障方圆30公里,敌机不敢靠近要塞。至于对付临空的敌空对地导弹,咱们还有办法。”

他的这一番讲解,令戴军长和乐政委真是大开眼界。几个人看到“云起衣侦察小组”同步传输的战场空中监控视频,显得十分开心。

但,他们高兴得太早了。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松山要塞这边,潘玉强看到这一幕,就通过网络视频要通谢科长:“老伙计,看到了吗?看明白了吗?”

谢科长问:“看什么明白了?”

“炮弹啊!”潘玉强不满这家伙的回答,就没好气地抢白了他一句。

“这是碳丝干扰原理啊。你没搞懂吧。”潘玉强继续抢白。

“球,我能不懂吗?不就是碳丝钻进敌机进气道,让它的发动机烧毁吗?我能不懂吗?你们科不就在外军知识学习上比我们科稍强一点嘛,你们也就那点出息了。呵呵。不过,没想到我军也有这样的特种弹药啊。”

潘玉强一看这家伙牛皮哄哄的,讥讽侦察科只是比作训科的外国知识学习上强一点,正准备进一步抢白他时,当听到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时,立即得意地笑了。

“哼哼,你们作训科的人不知道的东西还多着呢,何止是外军知识。哈哈。”他这一哈哈就关闭了网络摄像头。把谢科长在那儿气得鼓鼓的。

“35公里,33公里,31公里……”汪勇的耳麦里不断传来云起衣的报数声。汪勇知道,这表明敌机发射的空地导弹群的距离。然后,他对着谢科长猛挥了一下手。

谢科长马上看到了,立即按下一个键盘。他的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要地防空特种作战系统”的一行大黑体字。只见他的鼠标一抖动,屏幕立即转入到平面数字地图显示状态。在曲曲弯弯的等高线构成的圆圈界面下,清楚地标注着一个又一个黑色的向上的小箭头。他又用鼠标点击了“全3D”按钮,顿时,平面数字地图变成三维的模拟仿真图像了。图像上那些黑色的小箭头马上变成一个一个斜向朝上的激光发射装置。根据他刚才的定义,他点击了要塞最前沿的4个区域的“激光发射阵”。

最先看到激光打导弹的是白正帆的“孤傲的特种兵”小组的观测哨。他的9班长忽然看到,他们所在的山腿到东临岭之间的一个区域,突然射出一排激光束来。9班副指着对空观察屏幕说:“班长,你看!”

其实他正在看着呢。只见四道激光束咬住了一枚敌导弹,瞬间就给它打爆,然后,这四道激光束重新分开。又是四道交织在一起,又咬住了一枚。不一会儿,在几十道激光束的交替攻击下,满天的导弹寥寥无几。剩下的几枚导弹也被要塞炮兵阵地上发射的密集的子弹打成爆竹。

同步看到这一幕的不仅仅是中国军队,还有德军“凯西特遣群”的凯西上校。此时,他的巨型机甲战士正“躺在”离“孤傲的特种兵”小组的最前沿的潜伏哨——白正帆所处在掩**置东北方向大约6公里的“开阔地”的一处洼地里。这里距离松山要塞最高峰东临岭22公里。由于位置隐蔽,凯西上校的机甲战士正在紧急抢修当中。这个巨型机甲身边,此时站立着5个防空机甲战士。这是一个防空机甲战士排,它们的高度仅有十来米高,每个防空机甲战士竖起的“双臂”上一次可发射8枚近程防空导弹。

从凯西上校的身边,不时有“凯西特遣群”的第二梯队队形越过。第2机甲战士营的巨型机甲正迈着嘭嘭的坚实步伐,稳步向前推进。这一幕,让凯西上校很满意。

现在,他的第一梯队的第3机甲战士营虽然损失不少,但已经越过了“熊”线,马上进入到“隼”线。“隼”线距离东临岭也就不到10公里。

但令凯西上校正头痛的是,他亲率的第7特种机甲战士因为他的缘故而落后于第3机甲战士营几公里。当他所在的最大个头的巨型机甲被部下拼死抢救回来时,这使得他此时对占领“鹰”线不抱希望了。现在,他已经下达命令,迅速改变攻击方向,沿河谷方向追赶第3机甲战士营,与该营形成并肩突击之势。

正准备把这个改变的攻击命令呈报给A集团军时,结果古德里龙上将直接要通了他。上将在询问他的机甲修复情况后,明确地要求他,按照李微总司令的要求,你的特遣群必须马上以最快的速度展开对东临岭的攻击,因为李微和凯林斯两位上将对中国松山要塞出色的防空能力感到困惑,务必在攻击中破坏中国守军的各型防空设备,为空军的精确定点攻击打开走廊……云云。反正这一通话就是要他尽快展开冲击,再不能按部就班。最后,古德里龙安慰他说,尽管这不符合德国军队攻坚作战时稳扎稳打的传统,但你就忠实地执行吧。

凯西上校听清楚后,连续嗯哪嗯哪了一番,然后就下令给第一梯队的两个营指挥官了。

德军进攻的这一变化,立即让位处白正帆对面一侧山腿——即另一个方里网格中的4号地域龙少新看到了。(注:在1:5万军用地形图中,一个方格就是1平方公里,所以这个网格也叫“方里网”。几号地域的命名,就是以井字格的1-9数字命名。)从他这边位置看过去,当面德军的第一梯队已经越过他所处的观察点了。尽管我军要塞的炮火在不断逐次进行拦阻射击,但,显然,155毫米加榴炮炮弹和270毫米的火箭弹,顶多只能毁伤这些机甲战士的部分外设和传感装置,并不能真正阻止它们前进的步伐。

看来,除非直接命中,才可以毁伤它们的传动装置,也就是“腿部”和“脚趾”,可以让它减缓或失去机动能力,但他看到,德军的战场抢救车辆很快就停靠在跟前,马上展开抢修工作。毁伤稍轻的,十几分钟就被换件修理(注:换件修理即毁伤部分的整体拆卸后换成新件的修理方式),现在,已经有一台机甲战士被修复了,正在起身。而这家伙,就是他前面刚指挥要塞炮兵看起来已经被“摧毁”的机甲战士。看到这一幕,这令他十分难受。

然而令他更加难受的还在后边。一名观察员报告说,敌步兵越来越近了。当他调整炮队镜观察时,果然看到,那队敌步兵正在奔跑当中,还有大约一公里的样子了。他马上把这个情况报告给军参谋长李向龙。龙少新此时的想法就是两个:一是指挥炮兵干掉敌抢救队,二是赶紧打垮这些前出的敌步兵。

其实,比他更担心还有白正帆。因为他北边前方的敌宪兵部队越来越近了。在杨矛指挥的炮兵齐射中,这些步兵被炸飞上了天,但很快,暴露出来的我炮兵群被敌“卡尔臼炮”死死地压制住了,第一批炮弹刚刚炸响,第二批炮弹飞过去的数量就明显减少。这让被炸晕的敌步兵再次向前飞奔。

在成功使用“碳丝反空袭特种干扰弹”打破敌机的近距离空中支援,又通过“要地激光防空系统”击毁敌来袭空地导弹群后,戴军长、乐政委、李向龙参谋长都挺高兴的。但他们都没想到的是,这突然冒出来的“卡尔臼炮”让要塞的炮兵群损失巨大。

杨矛正准备质问师炮兵群总指挥为什么不继续**时,结果师炮兵指挥部的炮兵主任要通了他。炮兵主任报告说:“师长,我们暴露的炮群突然遭到敌不明重炮的攻击,损伤惨重,请求转移炮阵地。”

杨矛哦了一声,刚刚兴奋的劲立即消退了。他急问:“这是什么样的重炮?目标性质和位置清楚吗?”

炮兵主任答:“这显然是超大口径的臼炮系列,口径大约有600毫米,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距离我们大约有50余公里,我们要塞正处在它的射程内。位置目前不清楚。”

杨矛问:“为什么不派出无人机?”

炮兵主任答:“派遣出去的无人侦察机全被德军的一个神秘的对空火力网击落。”

“啊!有这么厉害!”杨矛顿时这么惊叹了一声。

其实,杨矛所不知道的,随着德军前沿攻击梯队的攻进, “德国A集团军进攻松山要塞第一梯队隐形保护圈”也在稳步推进。但杨矛不明白的是,这个“保护圈”究竟是什么?怎么推进的?而见识过这个“保护圈”的也只有强昆仑参谋。他想到了侦察科强参谋。又想到了汪勇。

汪勇正在作训科谢科长的指挥岗位上说着什么。杨矛看到他俩,就把炮战指挥职责移交给炮兵主任,走了过去。汪勇看到师长过来了,就回身看着师长,谢科长也站了起来。

客观地说,此时,即便杨矛问起汪勇来,无论从集团军到师里,确实很难找到这个“保护圈”的踪迹。虽然汪勇、潘玉强大概知道一些情况,但他们也确实描述不太清楚。

然而,在前沿担任侦察的不仅仅是机步第187师的“孤傲的特种兵”,还有空陆第12军特战旅的一个排,也就是白正帆所看到的那个“特别班”,排长就是高大宝,连长就是郝军。高大宝此时带领他仅剩下的那辆空陆侦察战车,就潜伏在离“卡尔臼炮”阵地不远的地方,这里,距离凯西上校“躺着”的位置十几公里。

“连长他们安全撤退了吗?张总的伤势如何?”他在想。

就在他想时,空陆第12军情报中心主任钟军师正在细致地研究着德军进攻纵深中他所接收到的情况。

噢,原来敌人的机甲战士是这么回事,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战争武器;德军的进攻战斗队形是这么回事,这个似乎没什么意外;天,那个竟然是德军的“卡尔臼炮”,口径竟然有600毫米,太变态了;妈的,那个最大个头的巨型机甲战士竟然有“手炮”和“机炮”;这帮可恶的德国鬼子,竟然对我们被击落的空侦车这么残忍,用“脚”踩蚂蚁啊,血债一定要用血来还,等着吧;哦,这是德军的战场抢修小组,效率竟然这么高?

钟军师一边看着高大宝的车载视像系统传输回来的同步视频,一边点着烟一边思考着。

其实,与他同步观映的还有李英帆军长和何江参谋长。不过,大家各自在自己的电脑上观映着。当然,空陆第36师的庄兴国师长也在观映着,他的身边,正站立一个年轻的中尉新参谋——仁军师。

“第一小组,准备战斗!”军属重型狙击连连长李浚萁此时给他的第1射击小组下达了命令。在他的屏幕上,显示的是,他第1射击小组距离最前面的敌机甲战士营的距离不到8公里了。

在他下达命令时,他手表的时针指向15时19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